花鸟画源远流长,国画源起之时,花鸟已经发韧。传统花鸟画历魏晋、越唐朝、过五代,到北宋已达到顶峰。古往今来,诗画同源,故《宣和画谱》有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以诗的眼光观画,则画中笔墨聚而为诗,故宋人做诗词,多追求画境。
薛峰先生以画花鸟著称,自他酷爱丹青之后,花鸟便成为刻意追求的题材。虽然先生明晰艺理,触类旁通,对山水、人物也广有涉猎,但较之花鸟少了一种心灵与笔墨的融通,精神与物象的化合。这是先生师法自然之结果,这种对艺术追求的原动力,亦是不可遏止的。先生喜爱画鱼,亦爱谈鱼,画鱼时精神焕发,谈鱼时豪情四溢。
纵览画史,古今画鱼者甚少,精于此道者更稀。薛峰先生迎难而上,画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先生所画的鱼,水乳交融,有一种伸手触之,旋即游走的感觉。先生兼工带写,以浓、淡墨勾勒形象轮廓,再深浅分层进行渲染着色。通过水中游鱼动静形态,远近深浅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气度和神韵。这些鱼或聚集,或散游,有荷下小憩,有水中漫行,可谓各有其妙。画中之水、荷、草之类,皆用笔墨写出,有施以浓彩,有略微点出纹理,描写得挥洒自如,优雅利落。
薛峰先生为人谦和诚朴,不事炒作,孜孜于画艺,精益求精。其书画功力深厚,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徐悲鸿曾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百年来,国画界革新不断,大师辈出。作为新一代画家,薛峰先生深黯此道,其绘画一边恪守传统,一边追求创新。
而今,在艺术家们融中合西,借古开今的两大革新追求和推动下,薛峰先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笔墨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情趣。他一手把住传统,一手顺应时代,在画法上追求小写意兼工,色彩上追求设色的浓丽,这些创举,使薛峰先生的画作,显出富贵之气。
先生早年习素描、雕塑、油画等,对西方画理颇有研究。他的画作尤其是花鸟画,具有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结合的特点,运用油画的块面与线条,大胆用色,突出明暗虚实对比,又兼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气韵、情调与意境。
先生画山水,先储于心,再形于手。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木一石,一亭一台,皆呈现画家之胸襟意象。先生画人物,尤喜古装,有工笔的《金陵十二钗》长卷,亦有较写意的《十八罗汉图》。其工笔处,笔法制作细致,线条艳美,逸情谐趣,一丝不苟。而写意时,心灵感受,笔随意行,不重线条,而重意象。虽两者笔墨之法相悖,但先生却开合泰然,收放自若。先生画花鸟,大小不一,形神各异。其中有虎、猫,可称走兽,鸡可称翎羽,鱼可称草虫。万般姿态,意趣盎然。
薛峰先生用笔之抑扬顿挫,用墨之浓淡枯湿,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超脱的画意。他的画不因“得意”而“忘形”,而以坚定的笔墨立定风骨,以虚实动静的点线构成神韵。运笔若行云流水,构图稳健,墨法清幽,画意富丽而又隽永;笔锋藏而不露,力透纸背;色调优雅而不俗媚,润中求变,有油画之意而祛除之繁;结构疏落,势在慵散,虽取舍不类却开合有变。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水,在他笔下,都是有情之物,或坚韧、或清高、或淡远、或憨厚、或优柔……
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薛峰先生更是从生活中汲取艺术之灵感,发现平常普通生命的美丽,在平淡中挖掘奇意,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花、草、鱼、虫的自然生长,便能引发他灵感的悸动。观他的画,犹如品散文,优雅而又有意味,行云流水间,感悟万象众生。
笔由心使,墨随景化。先生的绘画中,具有超凡的灵气。常常是一刹那间,灵感涌现,他就一气呵成。在用笔上,喜用书法笔法,一波三折,既是物象的形,也是笔法的态。钩、点、染,跟着感觉走,墨、色、水,随性情所至,挥洒自如,却又节奏分明。
品赏薛峰先生的画,不由自主的进入其艺术情感中。“诗言志,词遣兴。山水近诗,花鸟近词。”薛峰先生的画就是一曲宋词,或是一时清暇闲逸,偶尔为之;或是潜心追求,精绘而就,皆是发乎淤积之情。犹如文人余事,感花弄影,翻为文章,却不可或缺。薛峰先生自小喜爱绘画,几十年如一日,绘画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到而今的学有所成,其间的沧桑变化,人情变故,让一个昨昔的得志青年,变成今天的艺术名家,薛峰先生的淡定和从容,在他的画中有着清晰的写照。
而今,艺术做为先生的精神栖息之地,在先生看来,却是任重而道远。万事都在变化,先生的艺术也在不断精进。值得肯定的是,薛峰先生将与绘画一路同行,立于现在的百尺竿头,再攀将来的万韧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