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书坛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竞放异彩。正是在这一时期,欧阳中石先生站在中国民族文化的高度,大力倡导并践行中国书法文化。“书法文化”,超越了“书法艺术”的文化范畴,它包括书法教育与创作、书家主体与接受主体、书法理论与批评等以及书法与各种文化交叉生成的边缘文化,还涉猎不同时期与书法相关联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风尚等方面。从书法文化角度看欧阳先生,就会看到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颇有造诣,而且在书法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书法文化教育体系的创立等方面成效卓然,世人瞩目。
一是创立了书法文化的教育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书法教育伴随着“书法热”也在悄然兴起。时为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的欧阳先生审时度势,在学校领导和道友的支持下,1985年在教育系开设了高等书法教育专业,后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仍挂靠中文系。1998年更名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成独立的院系级教学机构,由“书法艺术”改为“书法文化”,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它表明了欧阳先生“书法文化”教育思路的更加明晰化。2005年由“研究所”升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建立了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建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填补了中国高等书法文化教育的空白。欧阳先生也成为在沈尹默、沙孟海等过世后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文化教育的第一人,也就决定了他在中国书法界及书法教育界的坚实地位。更为可贵的是欧阳先生和他的团队在创办高等书法文化教育20多年的实践中,从办学宗旨、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培养方向等方面,逐步完善了高等书法文化教育体系,为我国的高等书法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家知道,书法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作为高等书法文化教育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亟待解决,书法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亟待挖掘。欧阳先生自打高等书法教育伊始,就思路清晰,宗旨明确,坚持把书法放到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认为“中国书法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式是艺术,内容是文化,艺术不能涵盖它,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书法文化,高等书法教育必须加强和重视文化建设。”后来他又提出“做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的办院宗旨,强调“字”、“文”、“书”三位一体的办学思路,要求培养的对象不仅仅会写字,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研究型,集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与某些院校的高等书法教育和社会上书法教育普遍存在的只注重书法技艺培养、忽视文化修养提高的倾向,有了根本性的区别,保证了自己良好的办学方向。
欧阳先生强调书法文化教育的内涵,注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案上。经过深入的思考,他提出了书法教育、研究要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课程设置突出书法学科的文化特点,以“书法史论”、“书法理论史”、“书法实践研究”、“书法美研究”等为基础,选修诗词、文字学等,依托首都师范大学文科专业的优势,聘请诸多文、史、哲大家授课,后来他在博士考试课程中首列“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理论”,博士教学课程中单列“中国文化”。这样做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修养,培养学生读书和研究、分析和鉴赏、艺术创作和实践应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0多年来,欧阳先生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书法人才,成为当前书法文化研究、教学、创作的中坚。他所领导的团队获得了中国书法界的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教育奖”,欧阳先生获得了“教育特别贡献奖”。
二、构建了书法文化的理论体系
欧阳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逻辑学家,还是一位勤勉的书法文化理论家。在长期的高等书法教学中,他十分重视书法文化理论的探讨,主编或撰写了《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书法导论》、《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中国书法艺术》等著作及书法文化教材60多种。现任院长刘守安、副院长王元军、教授叶培贵等也多有理论著述,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完整的书法文化和书法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这些理论著作中,应当说《书法与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文化研究之大成。自古至今,单纯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规律和历代书家的个人成就及影响的著述.可谓林林总总。但是将书法放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究书法与中国大文化的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著作,却极为鲜见。1997年初,欧阳先生担纲《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会上,他多次指出,从来没有脱离思想内容及文字形式的书法,必须把书法艺术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统一审视,才能深刻领悟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根据欧阳先生的意见,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编写大纲,尤其明确了项目研究重点必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全方位考查书法艺术。在欧阳先生的带领下,他们广泛收集资料,特别是珍贵的图片、碑刻、文献等材料,多次召开论证会,历时三年定稿。该书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朝代顺序,将书法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七个时代,并注意根据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情形,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代影响书法演变的特殊因素,从而理清了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出了书法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主要特征。
1999年12月《书法与中国文化》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空白,创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书法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编审、原研究部主任张荣庆先生认为,“近年来,对中国书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多局限于从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欧阳中石先生等人著述的《书法与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来做研究,是很有新意的一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立意明确,结构层次清晰,内容非常丰富,材料剪裁取舍得当,行文流畅,是一部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均很强的著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论系主任李福顺先生说:“《书法与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探索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使读者对书法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目前我国有关书法方面的著作已有数部,但尚无一部全面探讨书法与文化关系的著作,此项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三、 体现了书法文化的艺术成就
欧阳先生常幽默的说“我不是书法家,只是一个教书匠”,“我不是书法大师,是老师,比大师大。”的确如此,欧阳先生毕生倾心教育事业,书法只是他的“副业”。中国书坛从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柳公权、李北海等,到近现代的林散之、沈尹默、吴玉如、沙孟海、启功、沈鹏等巨匠,又有谁会把书法当“主业”?但就他们所谓的副业——“书法”造诣又是许许多多专业书法家根本无法比拟的,关键差别不是书艺技巧,而是书法文化。
欧阳先生书法造诣颇深。他学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少年习书初师武岩法师,有“武岩纸贵”之说。武岩法师道行极深,书艺卓尔不群,教学方法更是独特,每次只教一个字,练字必须用他贵的离谱、相当市价25倍的宣纸。少年欧阳的超人之处就在于:学书法就要拜名师,并能把巨大的压力转化为潜在的学习能量。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思考精心练,时过半年从法师那里学习了真、草、隶、篆诸书体,领悟了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基本要领,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当然所谓的“贵纸钱”法师每次收下后,又转回欧阳先生家中,只是瞒着他而已。谈及此,欧阳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的书法蒙师,不但书法写得好,而且懂得教学法——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知道珍惜。一个‘惜’字使我终生受益。”欧阳先生学书后拜师与沈尹默齐名、有“南沈北吴”之称的一代宗师吴如玉。吴玉如(1898-1982),天津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书协名誉理事,精通经史,文字训诂,擅长诗词,尤工书法。书法四体皆精,书风温厚秀润,气度洒脱俊逸。他与吴如玉亦师亦友,受益匪浅,得以书法艺术之升华和文人风骨之熏陶。欧阳先生学今人,更多的是学古人,取法乎上,学而化之。学书力追晋唐,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亦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后皈依晋“二王”,行、草书取势“二王”,亦得益于黄庭坚、孙过庭。欧阳先生还在编写《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章草字典》、《书法教程》、《中国书法艺术》、《篆书浅鉴》、《隶书浅鉴》、《行书浅鉴》、《草书浅鉴》、《楷书浅鉴》、《学书津梁》等书法著述中,与历代书法巨匠神交心往,在将他们的比对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艺术养分,融会贯通,自辟蹊径。他是学者型书家,书作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集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化为与其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境界,以书法艺术形式展现给读者。其学者风范、书家功力的完美统一,构成了其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平和、不激不励的艺术特色,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屹立于当代书坛。欧阳先生出版面世的作品有行书《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老子道德经书卷》,楷书《朱子治家格言》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邀请展作品集·欧阳中石卷》等及各种专业报刊发表的书法作品和全国各地大量的题词及匾额等。观其作品各体兼综,而融汇于行草,略带碑味和隶意,斜中取正,对笔墨和线条的驾驭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有的风神俊朗,神融笔畅;有的气魄沉雄,浑厚苍劲;有的奇崛多变,时出新致;有的清雅优美,风华滋润。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梅墨生在评价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所言,“就书法实践来看,先生是技能比较全面型的书家。但突出代表其书艺水平的当为行书体”,“先生的书法,起讫分明,笔笔交待清楚,欹正相生,婉丽多姿而仪态自得,实风雅华美之作,这与先生一生行迹的多才多艺、济洒透脱非常吻合。”
欧阳先生在书法上有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书法练习,他说“得会学。刻苦地学不如愉快地学,改变自己,要注意方法。”、 “不要只相信苦功,重复自己错误的‘苦功’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练得要功夫,时间长并不说明你的书法就一定好。学而时习之,‘习’精通之意”、“循序渐进,为什么不能跃呢?”、“‘圣人耐天下一家’,耐即能之意。”聆听了欧阳先生这些教诲,我们便清楚地看到了欧阳先生对书法见解上的一种察微知彰的洞察力。欧阳先生对书法“创新”持谨慎的态度,提倡书法研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提出了“历史高峰”与“时代前锋”的观点,认为“高峰”是历史形成、并已定位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家,如王羲之。“前锋”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体现时代特色、被当今和历史认可的探索者。“先锋”能否成为未来的“高峰”由历史说了算,但往往历史会选择那些与“高峰”一脉相承的“先锋”。欧阳先生特别提倡书法的社会功能,要“切时如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充分展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欧阳先生的书法文化成就与其综合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他是当代著名学者,国学功底深厚。早年就读山东济南,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是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得意门生,曾主编和撰写了《逻辑》、《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80年代运用对中国文字、语言特点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逻辑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改方案,试点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收入《北京语文教育50年》。他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常登台演出,对“奚派”艺术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由此扩延至对整个京剧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创作颇丰。欧阳先生学识渊博,著述等身,他把各个门类的文化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相互促进,大大充实了自己的书法文化,收到了意趣天成的艺术效果。他说“一个人搞艺术,一定要有搞学术的科学观点;搞学术一定要有艺术家的灵感。我搞学术,又搞艺术。科学的观点,打开了我学术研究的脑壳;搞艺术,丰富了我的生活。我搞逻辑、数学、化学,进行的是逻辑思维。搞书法、绘画、诗词、戏曲,进行的是形象思维。我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切结合,开辟了我研究的广阔天地,也收到出人预料的成果。”对此,沈鹏先生也有言:“书法家的‘文’,有其独立于书法之外的一面,也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气息。书法家的人文素养,既是知识积累,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在书写中的直接流露。从事各类艺术都要‘博学’,而书法家的‘博学’有书法家所要求的特殊性,直至渗透到数不清的‘一画’之中,深藏在‘一波三折’之中。”
最后,我用一幅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为庆祝欧阳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撰写的长联作为对他的祝福:“从教从文从哲从艺学贯古今育桃李,立身立世立德立言道积福寿映河山。”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欧阳中石先生艺术简介:欧阳中石, 192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逻辑、音韵、戏曲、诗词、文学、教育、绘画、书法等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精于书法,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编写出版有《艺术概论》、《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传世画藏》、《中国传世法书墨迹》及《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等60余部。
欧阳中石先生率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文化的教育体系,创立了书法文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书法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